“據義履方”出自晉代皇甫謐《高士傳·許由》,皇甫謐稱贊許由:“為人據義履方,邪席不坐,邪膳不食”,意思是:依據道義,遵循理法,不正規的席不坐,不合禮的飯不吃,形容一個人正直不茍。
心存道義、為人方正,自古即被視為一種君子品質。史料記載,隱士許由崇義尚道、品格端方,遵循義理,知進退、懂取舍,曾言:“鷦鷯巢于深林,不過一枝;偃鼠飲河,不過滿腹。”鷦鷯面對一大片茂盛樹林,即便內心再怎么貪婪,也只能選擇一根枝條來建窩筑巢;偃鼠面對滔滔大河,即便再怎么口渴難忍,也只能飽喝一肚水而知足。物欲無窮盡,如不持正守節,為利所役,便會掉入欲望的陷阱。
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”,義利之辨可判道德高下。“據義”就是在義利之間站對立場、做對選擇。明代林云同任職浙江左布政使時,在玉金箔案中,首犯已判死刑,有人賄賂權臣夏言,轉請巡撫尋求免死。見機獲利的時機擺在眼前,林云同卻正色道:“官可免,此囚不可出。”《呂氏春秋·慎行》中有云:“君子計行慮義,小人計行其利。”一事當前,是慮義還是謀利,是衡量一個人品格高下的試金石。林云同抵制住了利益誘惑,堅持正義、恪守道義,講大德、守大節,給后世留下了一段佳話。
心無私曲、身行方正,是為官者必備的政德操守。唐代柳宗元曾說,“守正為心,疾惡不懼。”一個人能堅守住正直端方之心,則不怕任何沉疴外邪。《清稗類鈔》記載,清代劉統勛為官廉潔自律,分毫不取。一日,有人深夜叩門,他熟知來者意欲買官,便拒而不見。翌日清晨來到政事堂,他叫來昨夜造訪之人,責曰:“昏夜叩門,賢者不為,汝有何稟告,可眾前言之。雖老夫過失,亦可箴規。”寥寥數語,嚇得買官者“囁嚅而退”。正所謂“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”,一個人體內的方正之氣充足,抵抗外界邪氣的能力就會很強。不但自身不受邪氣侵染,而且能震懾奸邪之徒。
“據義履方”是立身處世之道,考驗的是一個人的氣節。史料記載,唐代韋貫之崇義重德、品行高潔,“自布衣至貴位,居室無改易。歷重位二十年,苞苴寶玉,不敢到門”。與韋貫之相反,右仆射裴均其人“以財交權幸,任將相凡十余年,荒縱無法度”。他死后,其子曾帶萬匹細絹,請韋貫之寫一篇吹捧裴均的墓志銘。韋貫之回答:“吾寧餓死,豈能為是哉!”如此鏗鏘之言,盡顯剛正氣節。如宋代大儒朱熹有言:“守正直而佩仁義”,即:為人要恪守正直之心,而且要奉行仁義的德行。韋貫之為人操履端方,凡事循義而行,其浩然正氣青史流芳,至今傳為美談。
“據義履方”對廣大黨員干部而言,就是要講原則、守規矩,正確處理義與利、公與私、親與清的關系。凡事堅守公平正義、遵循法律法規,時刻繃緊紀律之弦,切實筑牢廉潔防線,不忘初心、堅守氣節,做到自身正、自身硬、自身廉,用好手中的權力、當好人民的公仆。(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