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代詩人白居易在《荔枝圖序》中寫道:“若離本枝,一日而色變,二日而香變,三日而味變,四五日外,色香味盡去矣。”其意為荔枝離開樹枝,一天后顏色變,二日后褪果香,三日后啖無味,四五日后,色香味就全部喪失了。古人“荔枝之變”的告誡,今日仍然給我們以啟示:天下之難持者莫如本心,固守初心、防微杜漸,方能不被物惑、不以情移。
樹高千尺不忘根,“初心不改、志向不移”自古以來就是先賢倡導的價值追求。《呂氏春秋·誠廉》強調:“石可破也,而不可奪堅;丹可磨也,而不可奪赤。”唐代魏徵等合著的《群書治要》寫道:“安危不貳其志,險易不革其心。孜孜為此,以沒其身,惡有為此人君長而憎之者也。”白居易認為:“所以表不忘初心,而必果本愿也。”這些論述大意都是,在艱難險阻和風險挑戰面前,始終堅守初心、矢志不移,方能行不逾矩、行穩致遠。
堅守初心,能讓人在面對復雜的社會環境和各種誘惑時,知道自己為什么出發,要到哪兒去,不至于迷失在欲望的汪洋大海之中。做一件事的初衷,是實現目標最初始最強大的力量源泉。我們黨之所以能團結帶領人民走到今天,正是因為我們黨歷經滄桑而初心不改、飽經風霜而本色依舊,正是因為一代代共產黨員始終做到初心如磐、使命在肩。守初心、有恒心,才能得民心、得勝利。焦裕祿、谷文昌、楊善洲、楊業功……這些優秀黨員干部之所以深受人民愛戴,就是因為他們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一心一意為人民謀幸福。永葆為民初心,就是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堅守初心,緊扣民心這個最大的政治,始終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。
初心不會自然保質保鮮,稍不注意就可能蒙塵褪色,久不滋養就會干涸枯萎。思想上松一寸,行動上就差一尺。一些落馬黨員領導干部在回望來路時往往十分悔恨,他們走著走著就丟掉了初心,忘記了“我是誰、為了誰、依靠誰”,追逐名利不收斂、不收手、不知止,權為己用、損公肥私、脫離群眾,最終走上了一條不歸路。堅守初心貴在始終如一,黨員干部切不能把初心高高掛起來,而應化作銳意進取、開拓創新的精氣神和埋頭苦干、真抓實干的自覺行動。
初心不因來路迢遙而改變,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。堅守什么、舍棄什么,看重什么、看輕什么,是一個關乎共產黨人初心使命的問題。黨員干部當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勤撣“思想塵”、多思“貪欲害”、常破“心中賊”,以敬畏之心對待手中權力,堅決去私心、遏私欲、克私利,不斷強公心、立公事、謀公利,方能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本色。(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