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士能寡欲,安于清澹,不為富貴所淫,則其視外物也輕,自然進退不失其正。”出自宋代何坦所著的《西疇老人常言》,其意思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受諸多雜念的影響,倘若放縱私欲,做事就會失度,人生就會偏航。唯有節制私欲,方能輕裝上陣、行穩致遠。
無為其所不為,無欲其所不欲。做人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,不做違背良心的事情,不貪圖不屬于自己的東西。東漢名臣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,昌邑縣令王密來拜訪他,并懷金相贈。楊震說:“故人知君,君不知故人,何也?”王密沒聽出楊震的責備之意,說:“暮夜無知者。”楊震說:“天知,神知,你知,我知,何謂無知?”王密大感慚愧,怏怏而去。明朝名臣于謙為官清廉,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,返京時,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、蘑菇、線香等土特產送他,他堅決不收,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跡:“絹帕蘑菇與線香,本資民用反為殃。清風兩袖朝天去,免得閭閻話短長。”為官者只有約束自己的欲望,不該伸的手堅決不伸、不該收的東西絕對不收,才能胸懷坦蕩,秉公辦事。
要做到節制私欲,就要心如明鏡,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。清代李拔所著《福州府志》中有言:“夫水至清則能照物,心至清則能燭理,為學以之,居官亦然。清心寡欲,中無滯礙,明睿所照,自然鑒空衡平。”意思是說,水足夠清澈時,才能照出物體,同樣,當人心中無雜念時,思維才會縝密,思路才會清晰,才可以英明地處理事情。手握公權力的人,應常修為政之德,常思貪欲之害,常懷律己之心,常棄非分之想,真正做到不忘初心、慎終如始,切莫使貪欲蒙蔽了理智,讓權勢沖昏了頭腦。
《菜根譚》中說:“勝私制欲之功,有曰識不早、力不易者,有曰識得破、忍不過者。”一些人雖然能看清放縱私欲的害處,卻又經受不住“糖衣炮彈”的誘惑,最終意志崩塌,徹底淪陷。因此,要做到節制私欲,還要有堅強的意志力作為保證。明代馮夢龍的《醒世恒言》第二十六卷“薛錄事魚服證仙”中講述,薛姓官員發燒昏迷中,夢見自己化成一條鯉魚,躲在潭中幾日,不曾出來覓食,肚中甚饑,恰巧漁夫放下香餌,魚兒清楚餌上有鉤,然而抵不住引誘,終究上鉤。“眼里識得破,肚里忍不過”,放不下餡餅,就會落入陷阱;擋不住誘惑,就會帶來災禍。反觀現實亦然,很多落馬官員在懺悔書中寫道,雖然心里清楚黨紀國法不容踐踏,但在欲望的驅使下,膽子越來越大,手也越伸越長,最終落得身陷囹圄、身敗名裂的下場,值得反思警醒。
知足者富,知止者久。對于黨員干部來說,要以“不為物役”的態度走好人生的每一步。唯有心存對紀法的敬畏,用公利戰勝私欲,用原則掃清雜念,用理智克服沖動,方能抵住誘惑,不落陷阱,永葆清正廉潔之本色。(廉潔文化建設,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