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學》有言:“誠于中,形于外,故君子必慎其獨也。”其意為內心想法總會通過外在行為表現出來,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無人注意的時候,也會保持自我約束。然則何謂“慎獨”?宋代陸九淵給出了答案,其認為“慎獨即不自欺”。修身自律要始終如一,努力做到克己慎獨,不論是在大庭廣眾,還是無人獨處,都要固守內心的一方凈土。
私下無人處,不僅指的是物理空間上的“獨處”,更是內心的“獨處”。莫見乎隱,莫顯乎微,故君子慎其獨也。越是隱蔽處、細微處,越能考驗和窺見一個人的品德修養。一個人獨身自處時,無疑少了外在的約束和他人的監督,在與私心斗爭、與貪欲較量的過程中,若能保持廉潔自守自然可以心安,反之則極易滑入腐化墮落的泥潭。因此,無論是“明處”還是“暗處”,無論是“有人知”還是“無人知”,慎獨自律從來不是利益的計算、外在的壓力,而是初心的召喚、內心的自警,是自我修養的最高境界。
沒有他人約束,少了外界壓力,如何做出抉擇可以說是“存乎一心”。《格言聯璧》有言:“一念疏忽,是錯起頭。一念決裂,是錯到底。”古往今來,那些清正廉潔、受人敬佩的先賢榜樣,一個共同特點就是注重慎獨慎微,始終做到心有所畏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。無論是楊震用“四知”拒金、子罕以不貪為寶、許衡堅守“我心有主”,還是許白昊對公家錢“決不能疏忽”、谷文昌“不沾公家一寸木材”、廖俊波追到電梯口退回海產品……他們無論何時何地均堅持原則,即使在無人知時,仍然能保持戒慎恐懼的心態,始終做到謹言慎行、行于可行、止于當止。
做到“慎獨不自欺”的過程并非一蹴而就,而是一個持續自我反省與動態提升的過程。對應到黨員干部身上,自律慎獨、清廉自守不會一勞永逸,須常打“預防針”、常筑“防火墻”,否則便會“一篙松勁退千尋”。現實生活中,一些干部開始時能夠做到慎獨自律,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、職務的變遷,在私下里便逐漸放松對自己的要求,無人時以“只此一次下不為例”原諒自己,細微處以“小事不要緊不出事”為自身開脫,當一次次的僥幸放縱演變為欲望的黑洞時,這些掩耳盜鈴、自欺欺人的做法終究會付出慘痛的代價。因此,克己慎獨不是一陣子,而是一輩子的自我修養,一種根植于內心的自覺。
克己慎獨是共產黨人需要常修常煉的重要課題。新征程上,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、腐蝕和圍獵,黨員干部要保持清醒頭腦,慎獨慎微,面對“圍獵者”“潛規則”,做到不該辦的堅決不辦,不該收的堅決不收,心不動于微利之誘、目不眩于五色之惑。(轉自中國紀檢監察報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