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克思恩格斯認為,優良文風是作者品格的寫照,也是其學養的體現。1842年,《萊茵報》成為宣傳革命民主主義觀點的重要陣地。馬克思恩格斯強調,思想理論宣傳要有扎實的理論根基和持久的宣傳毅力,善于運用生動語言和鮮活事實增強宣傳感染力。針對《萊茵報》附刊發表的《就集權問題論德國和法國》一文,馬克思批評該文...
黨的歷史上,周恩來總理“三付飯費”的故事,傳為美談。1973年,周恩來總理陪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杭州,為感謝工作人員,周總理在離開前請他們吃了頓便飯。飯后,省里的同志要付錢報銷,周總理堅決不同意,要求秘書去結賬。結好賬后,周總理看到拿回的是“十元一角”發票,便說道:“那么便宜,那不行。”交代秘書要按市價付足...
一個人安身立命最珍貴的是什么?靠什么支撐脊梁、正道直行?明末愛國詩人張煌言在其所作《被執過故里》詩中說:“所貴一寸丹,可逾金石堅”,意思是說:為人最珍貴的是要有一身正氣,保持赤誠之心,這種精神上的力量可以超越金石的硬度。“一寸丹”是堅貞氣節,無論面對什么樣的困境和壓力,始終不屈服、不退縮,信念堅定、...
“士能寡欲,安于清澹,不為富貴所淫,則其視外物也輕,自然進退不失其正。”出自宋代何坦所著的《西疇老人常言》,其意思是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受諸多雜念的影響,倘若放縱私欲,做事就會失度,人生就會偏航。唯有節制私欲,方能輕裝上陣、行穩致遠。無為其所不為,無欲其所不欲。做人應該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,不做違背良心的...
“正以處心,廉以律己”,出自明代薛瑄所著《從政錄》。意思是,以公正涵養心性,以廉潔約束自我。為官治政者唯有正心明德、克己守廉,自覺抵制歪風邪氣、節制私欲雜念,方能成就高潔品格與遠大志向。心正則行端。古語有云:“心逐物為邪,物從心為正”,正以處心,就是要清心自守、正直正派,在面對考驗時,能明是非、辨善惡、分...
選人用人必須把好政治關,把是否忠誠于黨和人民,是否具有堅定理想信念,是否增強“四個意識”、堅定“四個自信”,是否堅決維護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,是否全面貫徹執行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,作為衡量干部的第一標準。司馬光說“君子挾才以為善,小人挾才以為惡。挾才以為善者,善無不至矣;挾才以為惡者,惡亦無...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中有句話:“私志不得入公道,嗜欲不得枉正術。”意思是說,個人的意志和愿望不能摻雜到公事中,個人的愛好和欲望不能干擾正確的判斷,在處理事務或面對決策時,要保持客觀公正的態度,公私分明,不因個人情感和意志而受到影響。公私分明是一種重要的品德和行為準則。私志是指個人內心的私欲與偏好,...
“責己不妨于厚,責人不妨于薄”語出明代呂坤所著的《呻吟語》,其意思是責備自己時不妨嚴格一些,責備他人時不妨寬容一些。此言雖簡,卻蘊含著深刻的道理。為人處世唯有勤于反觀自身,檢點自己之不足,做到嚴以律己、寬以待人,才能有過必改,日臻至善。正人先正己,正己嚴是責己厚責人薄的前提。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,“...
孔子說:“見善如不及,見不善如探湯。”意思是一見到善要覺得趕不上似地急切追求,見到不善就要像用手試沸水一樣趕快躲開。領導干部要心存敬畏,不要心存僥幸。群眾說,只有警鐘長鳴,才能警笛不響。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。——《堅持紀嚴于法、執紀執法貫通,深化運用“四種形態”》(《習近平關于全面加強黨的紀律建設論述...
唐代詩人白居易在《荔枝圖序》中寫道:“若離本枝,一日而色變,二日而香變,三日而味變,四五日外,色香味盡去矣。”其意為荔枝離開樹枝,一天后顏色變,二日后褪果香,三日后啖無味,四五日后,色香味就全部喪失了。古人“荔枝之變”的告誡,今日仍然給我們以啟示:天下之難持者莫如本心,固守初心、防微杜漸,方能不被物惑、...